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不同制备方法
日期:2025-06-24
来源:华腾生物

糖尿病(diabetesmellitus,DM)的全球患病率逐年上升,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,主要分为1型(T1DM)和2型(T2DM)。T1DM作为目前高发的一种慢性胰岛素依赖性自身免疫性疾病,主要病理表现为T淋巴细胞浸润胰腺,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,进而使其丧失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。然而,临床上对T1DM的防治措施尚不完善,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。因此,建立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对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图片

(一)化学损伤法

通过化学手段对胰腺β细胞进行大量破坏,导致内源性的胰岛素急剧减少,引发模型动物糖耐量异常、高镁血症和体质量减轻等症状。一般通过两种试剂来引发1型糖尿病:链脲佐菌素(streptozotocin,STZ)和四氧嘧啶(alloxan,ALX)。

 

优点:操作简便,既可以用于对啮齿类动物造模,也适用于大型实验动物,如犬、小型猪等。

模型症状:在较短时间内引起胰岛素分泌大量减少,一定程度上模拟出了1型糖尿病患者多饮、多尿、血糖增高、体质量减轻的症状。

 

STZ是一种使胰腺β细胞产生毒素的广谱抗菌素,它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2(GLUT2)转运到胰腺β细胞,导致其DNA发生烷基化,生成NO和自由基,破坏细胞,致使β细胞无法分泌胰岛素,因而出现1型糖尿病症状。

 

STZ注射方式:单次大剂量注射和多次低剂量注射。STZ注射一般有两种方式,一是单次大剂量注射,注射药物剂量为150~200 mg/kg。单次大剂量注射操作方便省力,用药节约,但模型的成模率不是很高;另一种方式为多次低剂量注射STZ,剂量通常为50 mg/kg,连续5 d,低剂量注射逐步损伤胰岛细胞,可以引发自身对胰岛的免疫应答,最终使模型动物血糖调节失代偿,出现多饮、多尿、血糖持续偏高的1型糖尿病症状。相比于单次大剂量注射,多次低剂量注射的成模率高,且死亡率低。单次大剂量注射STZ的诱导模型目前广泛用于1型糖尿病药物试验,而多次小剂量诱导模型主要用于探讨胰岛坏死以及增殖的机制。研究表明造模的成功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,如实验动物是否禁食,注射方式,实验动物的体重等因素。

 

STZ诱导1型糖尿病

注射方式

单次大剂量注射

多次低剂量注射

剂量

150~200mg/kg

50mg/kg,连续5d

特点

注射操作方便省力,用药节约,成模率比多次低剂量注射相比不是很高。

成模率高,死亡率低。

应用

目前广泛用于1型糖尿病药物试验。

主要用于探讨胰岛坏死以及增殖的机制。

 

ALX是一种尿酸类衍生物,进入机体代谢后产生5-羟基巴比土酸、过氧化物和超氧自由基。超氧自由基与葡萄糖转运体GULT2结合,进入胰岛β细胞后使DNA烷基化,因而可以选择性的破坏胰腺β细胞,引起胰岛素缺乏,致使模型动物出现1型糖尿病典型症状。

 

ALX的注射剂量通常为100~200mg/kg,缺点是对机体的其他器官毒性很大,因此不能通过加大剂量的腹腔注射来取代尾静脉注射,但剂量不足又会导致成模率不高。有研究表明剂量为37.5mg/kg分3次隔天注射的方案较为合适,这样对胰腺β细胞的损伤作用较为缓和,血糖逐步上升,可以明显降低模型动物死亡率并提高成模率。

 

图片

(二)自发性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

NOD小鼠(non-obesediabeticmouse)是JCL-ICR品系的糖尿病小鼠近亲杂交而得到的非肥胖型小鼠,其生理特征是多饮、多尿、高血糖,与人类的1型糖尿病症状十分接近,属于自发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小鼠。NOD小鼠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约为22d,在发病之前,会伴有胰腺炎、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的症状。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最早于4周龄时发生,患鼠的胰岛会被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胰腺炎,进而导致胰岛的萎缩和纤维化。NOD小鼠与人类1型糖尿病有所不同的是,即使没有胰岛素的注射治疗,NOD小鼠也可存活数周,不会因为酮血症而死亡。目前,NOD小鼠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药物的筛选以及1型糖尿病遗传机制的研究。

 

BB大鼠是于1974年由加拿大渥太华BioBreeding生物育种实验室发现的,其发病是由于遗传型和自身免疫反应所致。BB大鼠的自身免疫系统如T细胞、B细胞和巨噬细胞会毁坏胰腺β细胞,引起胰腺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。与NOD小鼠不同的是,BB大鼠会因胰岛素缺乏引发的酮血症而很快死亡,并且CD8+和CD4+淋巴细胞会减少。BB大鼠的临床表现与人类1型糖尿病十分相似,所以BB大鼠作为1型糖尿病模型被广泛使用。

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出1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,其遗传性和人类的1型糖尿病十分相似,因此是作为研究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理想动物模型。

 

图片

(三)病毒感染法诱导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

病毒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诱导1型糖尿病的发生:一是病毒直接感染胰腺β细胞,导致胰腺β细胞大面积被破坏,如Kilham大鼠病毒;二是诱导机体产生对胰腺β细胞的免疫反应,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疾病,如脑心肌炎病毒。此外也有研究培育出了转基因动物模型,该模型中胰岛素启动子启动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(LCMV)抗原的表达。此模型小鼠平时不会出现胰腺β细胞被破坏的症状,一旦注射LCMV便会引起小鼠机体内的免疫应答和抗原交叉反应,进而损伤胰腺β细胞,诱发小鼠产生1型糖尿病。

 

图片

(四)其他动物模型

目前,对于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,主要集中于啮齿类动物,但啮齿类成模后的病理特征与人类有着较大差异。不仅如此,对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,啮齿类动物与人的治疗效果也存在着较大差异,如对于口服胰岛素和烟碱,啮齿类动物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,但却不适用于人类。

 

因此,对于小型猪与猴等哺乳动物的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便孕育而生,通常也使用STZ诱导其产生1型糖尿病。其中,巴马小型猪、尤卡坦小猪和哥廷根小猪相对其他品种有着实验周期短、血液生化指标与人类相似的优势。在所有的动物模型中,与人类的血糖指标、病理特征最为相似的是猴类模型,有报道使用恒河猴成模效果较好。

图片

参考文献

[1] 陈昕涛,王敏君,严文韬,等.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和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[J]. 癌变.畸变.突变,2019,31(4):327-330.

[2] 王乐旬,吴惠娟,张盛昔,等. 不同建模方法对链脲霉素诱导1型糖尿病成模率的影响[J].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,2019,35(6):763-767.

[3] 黄琛,顾志峰,曹晓蕾,等. 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及稳定性研究[J].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,2007,22(3):49-51.

[4] 代小思,康健,万芮菡,等. 四氧嘧啶诱导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[J]. 局解手术学杂志,2011,20(1):20-21.

 

文章推荐
优惠活动
在线留言
选择服务
药物临床前CRO服务
医疗器械临床前评价
科研服务
第三方检测服务
实验室平台
您的姓名 *
您的电话 *
您的公司 *
您的邮箱
您的职位
贵司产品
需求描述 *
请输入验证码
captcha